舒曼 | F 大調音樂會小品(為四支圓號與管弦樂團而作)
曲目
舒曼(1810–1856)
F大調音樂會小品,為四支圓號與管弦樂團而作,op. 86
- 活潑地
- 流暢但不太快
- 浪漫曲:相當緩慢
- 非常活潑地
音樂
在舒曼看來,圓號就是「樂團的靈魂」──對一個生活在浪漫派運動裡,呼吸著浪漫主義氣息的藝術家來說,原因也顯然易「聽」。本質上,「號角」是人類歷史上的古老樂器;近看既原始又充滿英雄氣概,遠看卻又詩意盎然──那是森林的聲音,也是號角曲的聲音;勝利、哀歌與溫柔,竟然出人意表地在荒野深處出現。圓號也是與祭典及狩獵傳統關係最密切的樂器:「狩獵」是屬於中世紀君主的運動;提起狩獵,騎士、傳奇與風流韻事的形象馬上活現眼前。莫扎特和貝多芬採用的「無活塞圓號」,實際上就是一根彎曲的金屬長管加上吹口,能奏出的樂音很少,只限於泛音列內自然出現的樂音──顯然跟中世紀獵人帶在身上的樂器同屬一類。
但19世紀卻是個動盪的時代。1848年,革命席捲德意志城市德累斯頓,令舒曼和妻子克拉拉不得不逃離家園。即使圓號本身,這時也經歷了一場技術改革。「手動活塞」的出現,讓圓號能奏出完整的西洋音階──這實在是史無前例。現在「樂團的靈魂」可以自由翱翔了:新的詩體也有了誕生的機會。舒曼本人也對圓號情有獨鍾──德累斯頓圓號技巧大師利維正是舒曼的好友。利維不但是推廣「活塞圓號」新種發明的先驅,更在1849年為這種嶄新的圓號寫作了一系列新作,全是既耀眼又想像力豐富的曲目。
在舒曼這樣的浪漫主義者看來,藝術的重點就是一方面塑造未來,另一方面緬懷過去。1849年2月,他花了三天時間,寫出一首短篇協奏曲(或稱「音樂會小品」)的草稿,但採用的獨奏樂器卻不是一支活塞圓號──而是四支,由龐大的樂團伴奏。他對友人曉勒說:「我覺得這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。」他承諾自己的出版商會有「頗為難得的東西!」樂曲於1850年2月25日在萊比錫首演,獨奏者都是布業公會樂團的圓號手。
大家不要誤會,「音樂會小品」仍是相當難得的作品:這首協奏曲裡的明星是樂器本身,而不是任何一位獨奏者(話雖如此,但圓號音域廣闊,作曲家也著實要求四位演奏者在圓號各個音區炫技),而且三個樂章一氣呵成地演奏,樂章之間沒有間斷。舒曼也不拘禮:圓號以兩個惹人注意的和弦為開端的號角曲掀開序幕,而且用意十分明顯──接下來就是大冒險了。第一樂章勇往直前,時而充滿英雄氣概、時而抒情,樂團時而挑戰圓號,時而與圓號互相呼應。之後氣氛一變:安靜柔和的〈浪漫曲〉響起,四支圓號恍如黃昏的光芒。突然,樂團中圓號的銅管競爭對手──小號──前來挑戰。四位圓號英雄馬上在〈終曲〉迎戰,既神氣活現又活潑調皮。在這首20分鐘不到的樂曲裡,舒曼已經為大家展現出圓號的所有面貌:既是無畏無懼的英雄,也是情人、做夢者──當然還有詩人。
原文由Richard Bratby撰寫,鄭曉彤翻譯
表演者
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
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,連繫社區,分享音樂的力量。港樂自疫情以來,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,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。您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,延續美樂分享!
所有演出
這系列的其他視頻